热点:
当前位置:主页 > 收藏 >
美丽乡村杨家埠 风筝在此起舞
时间:2015-07-16 13:59  浏览次数:

 原标题:杨家埠上风筝舞(美丽中国·寻找最美乡村) 

  “齐鲁分野,浞河左岸,寒浞称雄故国,板桥勤政旧县(潍县)”,过往的历史走到今,“老潍县”已经变为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就坐落在这里,它与杨柳青、桃花坞并称为中国传统年画之乡;潍坊作为风筝之都,发祥地也在此。 

  晚春的鸢都(鸢意为风筝),桃花落后的天碧晴如洗。来到杨家埠,几棵百年老槐,青砖白灰的院落,一排排,错落有致。 

  杨家埠立于明洪武二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相传蜀中梓潼画师杨伯达移民至此,雕版鬻画,并将年画之艺印于风筝。 

  杨家埠的村民,“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个个擅扎鸢”,大部分农家靠着年画、风筝安身立命。 

  杨红卫家,是潍坊风筝世家。杨红卫的爷爷杨同科是“中国风筝王”,一生制作精品风筝10万余只。1986年,杨同科的360米长龙头蜈蚣风筝被誉为世界之最。如今,杨红卫已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风筝代表性传承人。 

  走进杨家的四合院,但见她一手拿工钳,一手捏丝竹,像变戏法一样,眨眼间,丝竹扎成了风筝骨架,有了飞鹰的模样。在扎好的骨架上刷上糨糊,拿事先裁剪好的纸,贴糊、拉伸、微调、抚平,飞鹰就有了“肉”。好的风筝要有骨有肉,更要有神。紧接着,她的徒弟给她递过画笔,这画笔好像事先在飞鹰的真身上“复制”过一样,很快就有了犀利的眼神、遒劲有力的翅膀、油亮的羽毛……杨红卫边绘边说,杨家埠风筝艺人的手绘功夫必须达到木板年画艺人的水平,“放到天上是风筝,挂在墙上是年画”,这样才能让风筝头活、翅活、眼活,栩栩如生。 

  “一只风筝,在经历了扎、糊、绘之后,还要试飞。”杨红卫说,游历杨家埠,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的风筝放飞场是一景。每一只风筝合不合格,都要在这里试飞验收。在放飞场一年四季都有风筝放飞表演。据当地村民传说,杨家埠的风筝因绘制精美、形象逼真,有一些蝴蝶、蜻蜓、飞鸟也会随风筝凌空起舞,特别是盘鹰风筝形似真鹰,有时会引来雄鹰共舞,堪称一奇,所谓“盘鹰凌空多娇姿,雄鹰共舞显神奇。引得游人多醉客,放飞天上第一奇。” 

  在民间,每年清明前后,潍坊一带风筝四起,人们习惯风筝线上串个草圈,随着丝线的放长和颤动,草圈便冉冉升起;有些人还在风筝上装点蚕茧、小葫芦做的风哨,放在空中,望望风筝有形,听听风筝“唱歌”,好不有趣。 

  一起放风筝的日子总是这样打动人心:在草长莺飞的时节,约上三五伙伴,带着自己扎制的风筝,在麦田里,踏着麦苗的清香,闻着泥土的气息,放着长长的线,看着远远的风筝,比着谁的更高、更远,你一言我一语,回味无穷。 

分享到:
文章编辑: 人民日报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山东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山东新闻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山东新闻网”。如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媒体来源的信息作品,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并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该相关内容。如其他单位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应予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若因线路及本网站控制范围外的硬件故障或其它不可抗力而导致暂停服务,对于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如有什么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