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当前位置:主页 > 山东 >
"山东二李"李登海李振声获誉"中国种业功勋"
时间:2014-05-08 14:19  浏览次数:

  农业部7日发布消息,“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推评活动近日在京揭晓,袁隆平、李振声、李登海、郭三堆、张海银、傅廷栋、方智远、谢华安、程相文、程顺和等10人获得“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殊荣。李登海与李振声两位均来自山东,被称为种业中的“山东二李”。

  登海种业最新一次刷新我国玉米高产记录是去年9月。这一次的玉米品种名为“登海618”,种在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奇台高产玉米试验田,国家农业部玉米专家组实打验收后认定亩产达1511.74公斤,刷新我国玉米高产纪录。“登海618”具有高抗倒伏、出籽率高、品质好、适于密植和利于机械化收获等特点。2012年测产验收,10亩夏播高产田平均亩产达到1105.10公斤。

  在此之前,登海种业已经7次刷新中国夏玉米高产纪录、2次刷新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李登海开创了我国紧凑型杂交玉米育种先河,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

  在李登海的率领下,登海种业先后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2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星火一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同时获得了国际和国内荣誉奖多项。30多年来李登海累计投入超过2亿多元科研经费,育成的新品种为国家创造了上千亿的社会效益。

  李振声1931年出生于淄博,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在60年的科学生涯中,李振声院士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学成就,同时开展了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老家南谢村村委负责人刘元臣印象最深的是,李振声参加工作以后很繁忙,多年回家一次,还不忘带来麦种,在家乡的田地里做实验。他说:“振声叔每次回到村里,都会带一些麦种来村里搞实验;返回北京的时候,再包一些家乡的土壤带回去研究,看看我们村里的土地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小麦种子,淄博市乃至全国好多地方的小麦都是用振声叔研究出的麦种。”

  其弟李永渚老人说:“哥哥一辈子就是搞研究,没离开过小麦。”山东农业大学一些师生回忆,2006年李振声回母校参加百年校庆,在回答“当初为什么选择农学院”时说,当时学农是为了“有饭吃”,有饭吃,又能上大学,何乐而不为?

  科学生涯中,李振声育成小偃麦8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异位系等杂种新类型;将偃麦草的耐旱、耐干热风、抗多种小麦病害的优良基因转移到小麦中,育成了小偃麦新品种四、五、六号,小偃六号到1988年累计推广面积5400万亩,增产小麦32亿斤;建立了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新体系,利用偃麦草蓝色胚乳基因作为遗传标记性状,首次创制蓝粒单体小麦系统,解决了小麦利用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单价染色体漂移”和“染色体数目鉴定工作量过大”两个难题;育成自花结实的缺体小麦,并利用其缺体小麦开创了快速选育小麦异代换系的新方法-缺体回交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奠定了基础。

  李振声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1985),陈嘉庚农业科技奖(1989),何粱何利农业科技奖(1995)、中华农业英才奖等。2006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赵洪杰)


分享到:
文章编辑: 陈秀荣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山东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山东新闻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山东新闻网”。如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媒体来源的信息作品,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并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该相关内容。如其他单位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应予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若因线路及本网站控制范围外的硬件故障或其它不可抗力而导致暂停服务,对于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如有什么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