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当前位置:主页 > 环保 >
期待绿水青山行不尽 东风吹来满眼春
时间:2016-07-01 10:52  浏览次数:


 

   近年来,因土壤污染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土壤污染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就在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于5月23日至27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前后,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及向社会公开《土十条》全文。从这两份文件中不难看出,中国政府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资源的坚定决心。

在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持续5天的会议中,来自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个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约2000名代表出席会议,商讨关乎全球命运的环境问题。会议期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专题报告。该报告探究了中国在推广“生态文明”理念中的探索。作为“十三五”规划的一部分,中国已经承诺,到2020年,用水量将减少23%,能源消耗减少1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8%。

报告认为,到2020年,如果中国成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将生态发展与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完美融合,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3%以上,每年地级市空气优良天数将超过80%。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表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益探索和具体实践,为其他国家应对类似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挑战提供了借鉴。”

中国环境治理的成就能得到国际社会的赞誉,这份荣誉来之不易。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盲目乐观。从国内现状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但也付出了相当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环境风险增高、生态损失加大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调查显示,我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污染类型以无机污染为主,有机污染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土壤点位超标率分别为19.4%、10.0%、10.4%、11.4%。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此外,工矿企业及其周边土壤环境问题突出,抽样显示,污染企业及其周边点位超标率为36.3%、工业废弃地为34.9%、工业园区为29.4%。

近年来,因土壤污染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土壤污染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历史积累形成的,也有环境本底高的因素,但主要原因还是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污染物排放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同时,存在污染底数不清、法律标准缺失、防治体系不健全、科技支撑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各方认识不统一等问题,影响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

基于这种现状,中央政府及时出台《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及向社会公开《土十条》全文,就是要打破阻碍社会健康、绿色发展的瓶颈,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尽快建立起实现生态补偿机制常态化格局。

当前导致我国生态补偿不到位,或者补偿受益者与需要补偿者相脱节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机制不完善,补偿不能完全依理、依法进行,加之部门行政色彩浓厚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殊不知,我国已进入加快全面振兴的新阶段,这也是减轻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牢固树立“资源有价”、“生态补偿”的观念,积极推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建设,从制度层面加强对政府、企业及个人环保行为的激励,促进环境成本的内部化,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迫在眉睫。同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举措,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生态补偿机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而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推动力量一是政府,二是市场,三是其他社会力量。期待全国各地都能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和“政府主导,市场跟进,统筹规划,先易后难”的原则加快推进法律制度、组织体系、科技支撑和政策等层面改革与完善,让功能区、流域、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生态补偿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期待有更多的地方在兑现生态补偿上,不再是“光说不做”;期待我国的生态环境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绿水青山行不尽,东风吹来满眼春。只要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举措,全面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长期坚持、忠实践行健康、绿色发展理念,经过不懈奋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全面小康社会,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一定会呈现在世人面前!

作者:洪鸿


分享到:
文章编辑: 百灵环保网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山东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山东新闻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山东新闻网”。如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媒体来源的信息作品,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并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该相关内容。如其他单位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应予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若因线路及本网站控制范围外的硬件故障或其它不可抗力而导致暂停服务,对于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如有什么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