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当前位置:主页 > 地方 >
济南市内首家“记住乡愁”农村博物馆开馆 位于雁翔苑小区
时间:2015-08-17 10:23  浏览次数:
打水的辘轳、做煎饼的鏊子、翻地的耙、运东西的独轮车……这些物品很多人都不认识,只有一些在农村生活过的人熟知。在历下区的雁翔苑小区,一处三四百平方米的农村民俗博物馆,将农村用过的工具、家庭生活用品等保留了下来,给那些因城市化进程而“上楼”的失地农民一处寄托乡愁的地方。

济南市内首家“记住乡愁”农村博物馆开馆 位于雁翔苑小区

  失地农民服务中心的“记住乡愁馆” 记者李鹏飞 摄

  打水的辘轳、做煎饼的鏊子、翻地的耙、运东西的独轮车……这些物品很多人都不认识,只有一些在农村生活过的人熟知。在历下区的雁翔苑小区,一处三四百平方米的农村民俗博物馆,将农村用过的工具、家庭生活用品等保留了下来,给那些因城市化进程而“上楼”的失地农民一处寄托乡愁的地方。

  16日上午9点,记者来到姚家社区雁翔苑小区,在小区内的失地农民就业指导中心四楼,记者看到新建的农村民俗博物馆。

  一进博物馆,门口赫然写着“记住乡愁”四个大字,走进馆内,能看到不少农村老物件,有厨仓、生活、收货、姚家全家福和村史等展区。陈列物品里,有摊煎饼的鏊子、各式各样的拴马柱、原始熨斗、千层鞋底、芦花保暖鞋、老式梳妆台、木轮子的独轮推车,还有四四方方的储钱罐、打铁工具、纺织工具等。如果没有人介绍,不少物件记者都不知道是什么用途,更叫不上名字来。

  几名上了年纪的居民也来看,她们都曾经务农,对于展馆内的各式物件都了如指掌。看到耕地用的耙子,其中一位还比划起来耙子的用法。50多岁的居民王女士说,看着这些在农村时候用的老物件,感觉那些日子还在眼前。

  除了老物件,博物馆还用图画、雕塑等形式展示了农村生产、生活的场景,其中有女子织布、男子打绳的场景。东侧和北侧的走廊墙壁上,则是姚家村村史。

  姚家村村党委成员蒋峰介绍,雁翔苑小区是在姚家村老村旧址上新建的村民安置房,城市化进程中,原来的农民没有了土地,搬进楼房逐渐成为城市人,但对于农村生活的怀念和故土的思念并没有消失。

  “可能以后,这些农民的子孙再也没有机会认识这些农具了,所以我们村建了一个农民博物馆,将这些逐渐消失的农村老物件集中起来进行展览。”蒋峰说,乡愁是对过去生活的情感对话,博物馆取名“记住乡愁”,也是为了让这些失地农民对故土有个念想。



分享到:
文章编辑: 济南时报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山东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山东新闻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山东新闻网”。如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媒体来源的信息作品,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并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该相关内容。如其他单位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应予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若因线路及本网站控制范围外的硬件故障或其它不可抗力而导致暂停服务,对于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如有什么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