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 >
区块链泡沫日趋膨胀,风控把握是投资关键
时间:2018-07-04 10:59  浏览次数:

加密货币和区块链在去年经历了疯涨,今年不出意外地进入调整期。

本来,币圈跌涨只是各种投机行为的因果。而如今,随着国家对区块链实际应用层面的重视,以及各项技术的落地推进,各种围绕区块链项目的基金已经悄悄崛起。未来,投资者将会面对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具有投资价值的区块链市场。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自去年加密货币暴涨后诞生的加密货币基金Token Fund,据统计,Token Fund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已经发展超过500家。可见,看好区块链行业的风投机构非常多,很多投资人都跃跃欲试希望从这波风口中淘到一笔金。

点击查看原始图片

Token Fund市场“吸力”无穷

Token Fund的发展现状与巨大的资金“吸力”不无关系。除了早期布局区块链的红杉资本、IDG资本外,海纳亚洲创投基金、晨兴资本等国内知名基金也已入场。预计2018年后,各大科技互联网巨头腾讯、华为、小米、360等也将陆续进场。

目光转向国外,许多投资机构也正在尝试进入区块链及Token投资市场,拥有近50年历史的全球顶级风投洛克菲勒家族的Venrock就是其中之一。

嘉丰瑞德第三分公司总经理石文兵先生表示,从区块链项目融资的市场反应来看,目前确实比较乐观。无论技术落地的进程如何,毕竟大量资本入驻是事实,而这些技术行业的大咖也必将为区块链行业带来诸多资源和人才上的优势,进而带动行业进入市值增长以及投资获利的良性渠道。

而Token Fund之所以能够短期内获得大量机构的融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币圈的投机效应,比特币最疯狂的时候价格翻了520万倍,玩家赚得盆满钵满。

“区块链”行业的技术瓶颈

6月25日,蚂蚁金服宣布推出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跨境汇款服务。发布会上,马云再谈区块链技术,并一再强调区块链的价值在于解决问题。

“区块链不可能也不应该用来一夜暴富,区块链必须解决社会问题。” 马云坦言。

诚然,区块链的最大意义在于对互联网行业的重塑和资源的重新调配,它的本质是通过技术来优化和改造现有的互联网技术所建构的行业发展逻辑,从而让行业发展更加良性。

而如今,区块链确实已经起来了吗?专业人士认为充斥中国区块链市场的大量区块链项目就是空气,没有任何技术支撑。因为国内相关人才很少,而就实际应用环节来说,真正专属区块链的场景尚未完全开发,同时很多区块链项目又缺乏业务逻辑。

另外从监管层面来说,国家至今尚未建立起区块链监管机制,各类应用细则和试行标准都尚未出台。Token Fund的运作同样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国内去年一线Token Fund开始封闭投资,进入复盘期。这意味着在Token Fund的投资中遭遇到了一些难题和失误,因此收益也不一定如预期般美妙。

点击查看原始图片

区块链泡沫日趋膨胀

一般来说,一个风口起来,短期内吸引大量风投入驻,投资速度超过行业成长速度,就会形成估值泡沫。就目前来说,区块链行业内的泡沫已经让技术本身变成了炒作的工具。最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概念太新,离钱太近。外行跟风进入区块链行业,导致大量投机行为丛生。

第二、早期以BATJ为首的互联网风口让投资者看到了新科技巨大的盈利效应,而作为新生代新科技风口,大多数投资者都不愿意错过,哪怕前期会有很多投资教训。

然而,作为中小投资者来说,现在真的是入场的好时机了吗?嘉丰瑞德第三分公司总经理石文兵先生表示,目前来看,区块链的核心技术——公链技术尚未突破,这是导致真正优质的项目和人才尚未入场的真正原因。而一旦公链技术落地,行业玩家会急剧增加,投资的黄金时期也就随之而来。

区块链技术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技术”,确实具有无可比拟的市场吸引力和投资研发价值。然而,就目前来看,该行业仍然处于野蛮生长的时期,未来理性的局面会逐渐出现,而前期靠烧钱会筛选出一批真正优质有潜力的企业成为该行业的标杆,为投资者带来市值增长的超预期回报。

嘉丰瑞德第三分公司总经理石文兵先生表示,区块链行业值不值得投资,关键看投资者对于该行业众多企业资质背景的了解程度。毕竟,区块链行业技术为王,靠媒体炒作的企业长期来看无法形成盈利趋势,只有真正具备技术实力和核心人才优势的区块链企业才有可能走到最后。而众多中小投资者恰恰缺乏时间和精力去深入区块链行业研究企业现状,对于风控的把握也很难做到精准。

针对中小投资者的投资短板,嘉丰瑞德研发了符合市场投资需求的GRRC0801-016九级风险控制体系。该体系共有9个层级、33条产品判断标准、569项产品筛选标准、近3000条产品风控细则,完美为投资者的资产配置规划保驾护航。同时机构不断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结构化的优质产品线,满足客户多元化的财富管理需求,为客户打造符合市场趋势的理想资产配置组合。


分享到:
文章编辑: 陈秀荣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山东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山东新闻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山东新闻网”。如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媒体来源的信息作品,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并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该相关内容。如其他单位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应予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若因线路及本网站控制范围外的硬件故障或其它不可抗力而导致暂停服务,对于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如有什么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ad